期刊简介
本刊由上海市医学会主办,全国介入放射学组协办,实际上也是全国介入放射学组的专刊,是一本有关介入放射学基础研究、临床等方面的学术性期刊。办刊的宗旨是:贯彻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的方针,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临床与基础相结合,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,为介入放射学的医疗、教学和科研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。主要栏目有:述评、论著、实验研究、短篇、经验介绍、病例报告、综述、训练等。内容涉及:神经介入、心脏介入、血管介入、肿瘤介入、非疗内介入等各个领域,是介入放射学界医、教、研各类人员的良师益友。
往期目录
-
2000
-
2001
-
2002
-
2003
-
2004
-
2005
-
2006
-
2007
-
2008
-
2009
-
2010
-
2011
-
2012
-
2013
-
2014
-
2015
-
2016
-
2017
-
2018
-
2019
首页>介入放射学杂志

- 杂志名称:介入放射学杂志
- 主管单位: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
- 主办单位:上海市医学会
- 国际刊号:1008-794X
- 国内刊号:31-1796/R
-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版)全文收录期刊期刊收录:Pж(AJ) 文摘杂志(俄), 维普收录(中),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北大核心期刊(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), 医学文摘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剑桥科学文摘, 知网收录(中), 哥白尼索引(波兰), 万方收录(中)
可电解脱性铂金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
王杰;施海彬;耿晓增;胡卫星;付震;吴幼章
关键词:可电解脱性铂金圈, 栓塞治疗, 颈动脉瘤, 弹簧圈, 股动脉入路, 微导管, 随访, 血管造影, 术后, 材料和方法, 病人, 麻醉, 介入治疗, 蛛网膜下腔出血, 资料, 微导丝, 神经功能障碍, 前交通动脉瘤, 后交通动脉瘤, 小脑上动脉
摘要:自1999年2月至2000年3月,我们采用可电解脱性铂金圈(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, GDC)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例,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。临床资料 一、材料和方法 (一) 一般资料 男2例,女4例。年龄56~66岁,6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(SAH)病人。在出血后15d~1年施行介入治疗。 (二) 血管造影所见 本组6例均做了DSA造影。(1) 动脉瘤部位:本组6例中,前交通动脉瘤1例,后交通动脉瘤2例,颈内动脉-脑膜垂体干、基底动脉-小脑上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各1例。(2) 动脉瘤大小:6例动脉瘤的直径4~10mm。有1例为宽颈动脉瘤,瘤体与瘤颈之比<3∶1。其余为窄颈动脉瘤。 (三) Hunt Hess临床分级 本组4例为Ⅰ级,2例为Ⅱ级。 二、栓塞材料和方法 (一) 微导管GDC 使用GDC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,要求配合使用有双标记的微导管,本组常用的微导管有:Tracker-18,Tracker-10。以上导管可根据要求配不同型号的微导丝。 (二) 治疗方法 (1) 麻醉:一般Ⅰ~Ⅱ级的病人局部麻醉下施术即可,本组1例因神志不清需麻醉科协助,给予神经镇静麻醉。静脉肝素化。术前给予安定10mg,地塞米松10mg。(2) 穿刺入路: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动脉。有颈动脉入路和股动脉入路2种,股动脉入路对于术前未行血管造影检查及青壮年病人较为适合,可以在了解病灶及其它脑血管的情况下直接施术。本组均采用股动脉入路。(3) 微导管术:借助不同型号的微导丝,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内,要耐心操作,防止导管及导丝刺破动脉瘤壁。(4) 置入微铂金圈:第一枚弹簧圈的直径和长度的选择是介入治疗的关键,要求第一枚弹簧圈应和动脉瘤腔大小相似,勾画出瘤腔形状,一般5mm以下的动脉瘤1至2枚弹簧圈即可完全充填瘤腔。超过5mm的动脉瘤需要多枚弹簧圈。要求致密充填瘤腔,不留空隙。(5) 可电解脱性铂金圈:当弹簧圈解脱后,电源装置内的蜂呜器鸣响并显示弹簧圈已解脱,透视下缓慢撤出输送导线。 (三) 术后处理 (1) 术后8h卧床制动。(2) 术后激素、抗生素使用3~5d。术中出现血管痉挛者继续用血管解痉药、扩容等治疗。 (四) 随访 一般要求术后6、12、18、24个月做DSA造影随访。特别强调12个月及24个月的随访,因本组所有病例术后时间尚较短,所以暂无长期随访资料。结果 一、本组6例栓塞全部获得成功。所有病人均在栓塞后1周内出院。 二、根据术中影像观察,本组6例为完全闭塞,均达到解剖治愈,但远期疗效尚需随访观察。 三、除2例病人在放置GDC时有轻微头痛外,无神经功能障碍、死亡及永久并发症。 四、所有随访2个月~1年,无1例再发SAH。
友情链接